自漳州闽南书院开院迎贤,至今已历两轮寒暑。七百余日间中金宸大,书声、笑语、乡音在此交织。回望来时路,星霜虽易,而初心弥坚。
千年文脉,弦歌不辍!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历久弥新,离不开书院对中华道统的坚守。漳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书院文化底蕴深厚。建于唐景龙年间(707—710年)的松洲书院,是中国最早的书院之一。与孔子并称“北孔南朱”的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子,书院情结最重,也最感人至深。朱子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是中国第一部教育章程,开创了书院制度化与书院理学一体化格局。漳州是朱子在福建主政的唯一城市。朱子在漳州刊刻序定《四书》,教化士民。南宋宝庆元年根据朱子遗意创建的芝山书院,薪火相传700年,成为朱子学在闽南传承不绝的象征。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设,漳州闽南书院承继漳州书院传统,集文化讲堂、阅读空间、研学实践于一体,每月举办两期学术讲座,同时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闽南文化展示活动,让闽南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漳州闽南书院山长叶明义
深研·活化:朱子文脉的历史回响
书院两载深耕,尤以朱子学脉为枢机。作为“开院第一课”,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林晓峰会长,主讲《朱子与闽南——漳州是朱子理学南传重镇》,让听众认识到闽南沃土滋养朱子理学,漳州是朱子理学南传重镇,朱子理学丰富了闽南文化内涵。同年,书院特邀中国朱子学会顾问、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客座教授、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朱清,主讲《在民族复兴进程中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刍论朱子理学及其转化创新》,诠释朱子理学对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进步的跨时空价值。
展开剩余88%2024年秋,南平市政协原主席、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南平市老年大学校长张建光先生主讲《我向总书记汇报朱子文化》,从“武夷精舍”、朱子生平、学术和朱子评价,到朱子理学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系统地阐述了朱子的民本思想、教育思想;深刻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朱熹园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启发听众深刻领会“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精神实质。
同年盛夏,“浙江省重点培育智库”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李毅婷博士,主讲《北溪先生陈淳生平事迹与历史地位》,不仅生动还原了朱子最重要门人和衣钵传人之一陈淳的形象,而且重点讲述了陈淳思想对后世法制的影响。同年冬,中国朱子学会秘书长、厦门大学谢晓东教授以《论东亚儒学的人心道心问题》为钥,拓出跨海学脉,启朱子思想之东亚维度。
2025年夏,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荣誉指导陈支平先生,以《阅朱子经典 学“齐家”之道》为题,为听众揭示了朱子思想中被长期忽视的“夫妇之道”核心内涵。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副教授王志阳剖释《家礼》化俗之功;非遗传人郭耀梅展《陈淳传说》画卷……此外,中国朱子学会阳明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张山梁,主讲《阳明学在福建的传承与发展》,既探阳明学在闽传承,亦溯朱陆异同,证闽地文脉之浩荡。
朱子文化主题展
值得一提的是,今夏朱子文化主题展览在漳州闽南书院向公众开放。这不仅是一次对朱子主政漳州功绩的深情回望,更是对以陈淳为代表的朱门学人赓续道统的崇高致敬。在闽南书院这一文化空间内,古籍文献与历史图景交相辉映,为观者铺陈出朱子理学深刻影响东南一隅的壮阔画卷。当朱子“问渠那得清如许”的哲思与陈淳严谨求索的身影在当下“重逢”,我们更清晰地看到,那些关乎教育根本、道德根基的千年追寻,依然在照亮今日的文化传承之路。
拓域·致远:
创新视野下的闽南文化
在华夏文明的星河中,闽南思想星空曾被朱子理学点亮而熠熠生辉。当周瑛探求自然科学、陈淳消解形上虚玄、蓝鼎元直指世道人心……理学在此从书斋走向田野,从天道落于民生。这种“守正而维新”的精神,恰似闽南人向海而生的魂魄:一面锚定传统,一面破浪扬帆。
在漳州闽南书院2025年首场讲座上,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晓峰,以《闽南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为题,深入阐述闽南三大港口世界贸易、闽南人向外移民、闽南儒学异域流传、闽南英雄俊杰等对闽南文化海外传播交流的贡献,反映出闽南文化的海外传播与交流在促进文明互鉴与融合等方面的积极意义。
知名学者、厦门大学管理学院MBA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傅小凡主讲《闽南理学及其主要特征》中金宸大,不仅梳理了闽南文化中深植的伦理根基,更系统性地揭示了“闽南理学”这一具有开创意义的地域性学术概念,为理解闽南精神特质提供了全新视角。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福建省地方志学会副会长陈名实,主讲《福建儒学在台湾的传播与影响》,系统梳理了福建儒学自明郑时期传入台湾后的发展脉络,剖析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引发听众对两岸文化同源性与现实意义的深入思考。
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日根以《谈谈闽南海洋文化》为题,围绕闽南海洋文化的形成脉络、地域特色及当代价值,以生动的案例、严谨的考据和深入浅出的讲述,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为听众呈现了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文化温度的海洋文明探索之旅。漳州闽南书院山长叶明义为平潭综合实验区党校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主讲《闽南文化 大有文章》,旨在通过文化赋能,提升干部队伍对闽南文化的认知与实践能力,进一步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与地方文化创新发展。
在漳州闽南书院举办的“打造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专题调研座谈会上,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刘献祥指出,“用闽南文化点亮千年古城”,这句话的内涵非常重要,激活血脉里的文化基因,体现了对闽南文化的重视,对老百姓的生活、生产及对文化传承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传承·焕活:多维并进延绵闽南语脉
闽南文化,言为心声。闽南语,作为其最核心的表达载体与身份标识,承载着不可替代的文化基因与集体记忆。其音韵词汇中,尤存古汉语之风骨,堪称中古汉语(唐音)的“活化石”,为追溯华夏语言流变提供了珍贵的活态样本。让闽南语生生不息,是文化传承的根本所系。漳州闽南书院精准发力,聚焦闽南语的保护与活化,以传承焕活为目标,通过多维并进的丰富实践,切实延绵闽南语脉,守护文化根魂。
2025年春,“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与语言文化融合发展研讨会”在漳州闽南书院举办。研讨会上,10多位权威专家发表主旨演讲,探讨语言文化融合之道,为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言献策。来自政府部门、文化界、学术界5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两岸语言文化交流理论与实践、两岸闽南方言传承与发展、闽南方言境外传播以及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设等方面进行交流研讨并达成多项共识。
在学术方面,书院举办重磅学术讲座——福建师范大学首批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宝琛计划”特聘教授马重奇主讲《中西闽方言文献的挖掘与研究》,系统呈现其在闽方言韵书与西文文献领域的丰硕成果与独到方法,为方言研究树立了学术高地。
在谚语、童谣、歌仔戏等方面,龙江风格展示馆馆长林兆明开讲《漳州民间谚语中的人生智慧》,深刻解读了根植于漳州大地、凝聚人民智慧的谚语文化遗产;高然博士分享《漳州闽南语歌仔》,展现闽南风土人情;宋晓婷女士主讲《闽南新童谣》,聚焦童蒙教育,以朗朗上口的童谣引导孩童明礼知仪;张嘉星教授解析《开漳童谣〈排甲子〉及其传播与流变》;国家一级演员郑娅玲则带领听众领略《歌仔戏剧本的艺术精神与音乐的美学特点》……书院不同面向之活动可谓精彩纷呈。
为活化非遗传承,书院自2025年3月5日起,每周三晚定期开设“漳州吟诵《诗经》选读公益班”,致力于推广这项以漳州腔文读音为载体的“漳州吟诵”非遗,惠及广大闽南语爱好者。公益班不仅吸引了本地众多闽南语爱好者、漳州吟诵爱好者,也受到外地游客的欢迎。
漳州闽南书院热诚欢迎广大师生来书院参观、调研、学习、交流。今年春季,漳州市芗城区教育局组织老师们在书院学习“漳州吟诵”;暑期,集美大学诚毅学院人文科学系“阮斗阵行”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漳州闽南书院进行文化调研,以“闽南童谣文脉传承”为主题,深度挖掘闽南童谣的文化内涵,探索其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漳州吟诵公益活动
一系列高密度、高质量的活动,全方位彰显了漳州闽南书院在闽南语传承、保护、研究与传播上的重要平台作用。
融通·系牢:祖地同源厚植两岸亲缘
闽南语的保护与传承,其深远意义更在于维系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血脉与精神家园。漳州闽南书院充分发挥漳州作为台胞主要祖籍地和闽南文化重要发祥地的独特优势,积极搭建两岸文化交流的桥梁与情感融合的平台。
2024年,漳州市政协原秘书长、漳州市开漳圣王文化联谊会原会长陈诠在书院主讲《开漳圣王文化源远流长——从开漳到开台看两岸一家亲》,以详实史料阐述开漳圣王文化从漳州到台湾的传承脉络,生动诠释“从开漳到开台看两岸一家亲”的历史渊源与文化认同;“手拉手 心连心 共成长”漳台港澳青少年国情研修班非遗文化交流活动,让大家在书院共同体验非遗魅力,播撒友谊种子;“闽南师范大学2024级港澳台新生见面会暨中秋茶会”在书院温馨举办,以传统佳节慰藉游子乡愁,增进新生对祖地的归属感。
2025年,书院在深化两岸祖地文化交流上更显担当,成为召开“打造祖地文化品牌体系 健全闽台民间基层交流机制”座谈会的重要会场,助力专家学者深入探讨祖地文化内涵、价值及交流机制建设路径;“漳籍海外青年与港澳台青年新春交流活动”于书院举办,在新春佳节营造团圆氛围,凝聚海内外青年共识;在“海峡两岸和平小天使活动”中,两岸小朋友携手走进闽南书院,沉浸式体验布袋戏表演、棉花画等非遗项目,在共同的传统文化实践中增进了解。
这一系列覆盖青少年、学者、青年群体,贯穿节庆、学术、联谊的多元活动,让“祖地文化”这一凝聚同宗同源认同的核心力量,在漳州闽南书院这个平台上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不断夯实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根基,有力推动着闽台融合发展的进程。
多元·深耕:古韵今风 生生不息
漳州闽南书院立足传统而放眼时代,以多元主题深耕人文土壤,持续构建开放包容的文化生态,在学术研讨、艺术普及、非遗活化、健康传播、跨平台合作及社会共建等维度取得一定成果。
古籍展示
2024年适逢孔子诞辰2575周年,书院以双重行动致敬先贤:特邀副院长郑晨寅教授主讲《孔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溯源儒家智慧;叶明义院长更赴曲阜参与“斯文在兹”全球文庙书院溯源之旅,于孔子文化节期间分享漳州文脉传承思考,彰显“从曲阜朝圣到漳州溯源”的文化自觉。
同年,书院紧扣时代脉搏:特邀华侨史研究者郑来发主讲《漳州华侨的爱国情结与实践》;2024福建百场社科专题报告会在闽南书院启讲;《毛泽东诗意图卷》主创团队在书院剖析艺术创作与精神内涵;《百年红楼·薪火相传》帮助听众了解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芝山红楼的红色基因与革命故事;“漳州古城保护与发展座谈会”,汇聚50余位建筑大师、学者及管理者,在书院共商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之路。
2025年书院文化深耕,更见深度与广度。其一,人物纪念铸魂:以“一代完人”黄道周诞辰440周年为契机,特邀中共东山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张哲民,主讲《黄道周的朋友圈——从黄道周交友看中华传统友道》,通过“救友义举”“以友辅仁”等史实,生动诠释传统友道与家国情怀,讲座同步展演漳州南词《玉卿歌》,让石斋精神“可听可感”。其二,健康与武学并重:举办中医讲座,市中医院院长林石明解析《漳州中医流派与治未病思想》;武术九段林建华教授探讨《中华武术在新时代的社会价值》,弘扬“形意强身功”等传统健身智慧。其三,艺术与心灵对话:漳州市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张清浪,主讲《赏画问境:从笔墨气韵到人生格局——中国画鉴赏与心智修炼》,引领听众从中国画笔墨气韵中感悟人生格局,实现“心智修炼”;其四,全民阅读浸润:世界读书日精选“乡土·人文·经典”三类书籍,邀读者共赴深度文化对话;其五,新年之际,“雅韵闽南·诵响新年”朗诵会以诗文之声传递人文温度。
书院同步拓展平台联动与创新传播,积极参与2024闽台书院文化交流、2025百家书院大会,叶明义山长多次代表书院发声,推动书院精神当代转化;策划线上专栏“清漳著述”,系统梳理漳州籍学者著作、地方史料,搭建“跨越时空的智慧对话”平台;得益于社会爱心人士持续捐赠及文化志愿者倾力支持,书院藏书量逾2500册,以传统文化、闽南文化、漳州人著述为特色;截至目前,微信公众号凝聚2145名忠实用户,成为线上文化传播重要窗口。
“竹仔曝两冬,出头才会旺”。这句闽南谚语蕴藏的深意,恰似漳州闽南书院双载深耕,文化扎根的积淀。从儒家思想研讨到古城保护实践,从中医武术养生到诗画艺术鉴赏,从历史人物追忆到当代社科普及——漳州闽南书院以海纳百川之姿,将经典智慧融入当下生活,在多元碰撞中激活传统,于深耕细作里培育人文,持续为漳州文化建设注入源头活水,织就一张贯通古今、联动社会的文化共生网络。
漳州闽南书院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漳州古城的灯火映在书院的门窗,仿佛千年前朱子接续的星火,此刻仍在古城街巷间静静流淌。
这里的故事,我们才刚刚写就序章。
来源:漳州闽南书院中金宸大
发布于:北京市公赢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